羊驼的生物学特性
1.1 羊驼的生活史
1.1.1 羊驼养殖的历史 羊驼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地国家,秘鲁分布最多,智利、玻利维亚等南美洲国家均进行家养,羊驼是世界养殖动物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大约在6 000年前,南美洲安第斯地区的牧民开始了对美洲驼和羊驼的驯化。当地的艾马拉人和盖丘亚族人是羊驼最原始的驯化者,他们把体型较小的称为Alpaca,Alpaca 来源于艾马拉人名称Allpacu 和盖丘亚族名称Paco 或Pacolbas 的组合。
在安第斯山高原地区恶劣的环境下,当地牧民与羊驼“相依为命”,羊驼是他们主要的衣食来源,依靠羊驼及其产品与低海拔地区的农作物进行物物交换。这种以羊驼为中心的原始的“贸易”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羊驼养殖,形成了特有的安第斯山文化,兴起了印加帝国。印加帝国时期(1438—1532),羊驼被推崇到更加显著的位置,白色纯正羊驼成为宗教祭祀的主要祭品,羊驼毛成为交换流通领域的“货币”,拥有羊驼的数量成为衡量贵族“财富”的象征。这一时期,羊驼的数量和分布达到鼎盛,羊驼和美洲驼的总数发展到5 000万只。
1533年,安第斯山牧民特有的田园生活被西班牙入侵者永远地改变了。西班牙的统治和欧洲文化的介入,不仅摧毁了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也包括本土的动物饲养,给当地羊驼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入侵者掠夺了大量的羊驼和美洲驼,并将其卖掉获得财富,为了获得脂质蜡烛而不惜杀掉所有掠夺的羊驼和美洲驼。在被征服后的100 年里,90%的羊驼和美洲驼消失在西班牙统治者的征税单里。欧洲民族的优越感,使西班牙殖民者认为盖丘亚族人和艾马拉人以及他们的家畜都是下等的。殖民者谴责本土人不是基督信徒,认为羊驼和美洲驼不是欧洲的,限制羊驼养殖,引进其他动物。此后西班牙马、骡、绵羊、猪和狗在安第斯山地区不断壮大,与羊驼竞争饲草。幸运的是,羊驼在进化中逐渐适应了当地高海拔、相对贫瘠的地理环境,在更恶劣的高山环境中幸存了下来。
1.1.2 羊驼养殖的现状 18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羊毛进口商发现,从秘鲁来的羊驼毛光泽华丽,手感良好。他们将这些羊驼毛进行加工,并开始引入欧洲。此后一段时期,英国大量资金流入,秘鲁人越来越关注羊驼养殖利益,促使当地牧民不断提升羊驼养殖规模和数量。到20 世纪50 年代,一些农业投资者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大规模的羊驼养殖场,羊驼的规模化养殖开始起步。到20 世纪60 年代,羊驼养殖业及其副产品的加工工业蓬勃发展起来,到1967 年,秘鲁的羊驼总数超过400 万只。1972年羊驼数量降为380 万只,1992 年降到210万~ 250万只。到2002 年羊驼总数量为300 万只。
羊驼极高的毛用价值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20 世纪30 年代到80 年代中期,秘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为由禁止出口羊驼。
1983 年以前,安第斯山以外的国家很少有羊驼养殖。直到80 年代中后期,秘鲁政府认为其羊驼的种群已经发展到较为“安全”的数量,这种贸易壁垒被打破,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羊驼的引种及繁育工作。之后,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波兰、荷兰、瑞士、德国、法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从秘鲁、玻利维亚、智利相继引进了羊驼。
为了满足羊驼饲养者的需要,保证优质高产的羊驼毛纤维生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羊驼协会,制定了羊驼相关引种、饲养标准、育种、毛纤维等级标准等。在美国,Hoffman 提出了通过DNA 检测来对新生羊驼实行注册管理制度,成立了羊驼注册机构,以期不断纯化羊驼基因库。
我国羊驼的养殖从2002年起步,是由山西农业大学董常生教授在国家“948”项目的支持下,首次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开创了我国养殖羊驼的先河,为我国畜牧养殖业增添了新的动物物种。之后,又有多家公司先后进行了引种,但养殖规模仍然较小,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近,董教授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羊驼推广项目正积极进行从澳大利亚引进600只羊驼的工作,这对我国的羊驼养殖业是极大的促进。
1.2 羊驼机体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
羊驼解剖学结构与其他哺乳类动物比较有以下特征:
1.2.1 从外观上看,羊驼的脖颈很长,但它的颈椎和一般哺乳动物相似,仍然有7个。羊驼脖颈修长,灵活,给人以美感。羊驼之间的格斗也是用脖颈作为武器。
1.2.2 羊驼的齿属长冠齿,齿冠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磨损,也不断地生长,尤其在舍饲情况下,因其下颌切齿磨损机会较少而极其容易长得很长,需要人工磨齿。
1.2.3 羊驼的胃与牛、羊等典型反刍动物的胃形态和结构差异很大。一般认为,羊驼胃分为3个胃室,即第1 胃室、第2 胃室和第3 胃室。整个胃容量较小,所以羊驼食量也小。前2个胃为前胃,但和牛羊不同的是都分为有腺区和无腺区。在第1胃分布有许多腺囊小室,突出于胃表面,形成突凹不平的许多突起,连在一起形成连片沟突状结构。腺囊小室的固有膜内分布有大量的较直的单管状黏液性腺体,目前它们的功能还不能确定。
1.2.4 羊驼肝无胆囊。
1.2.5 羊驼每肢的指(趾)端有两个蹄。蹄的底面覆盖着松软的、角质的上皮层,称蹄垫。所以,羊驼不易践踏损毁草场。
1.2.6 羊驼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态结构呈卵圆形,个体小,有核。
1.2.7 羊驼的抗体结构奇特。 羊驼抗体结构同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但与骆驼相同,只有重链可变区和部分重链恒定区组成,缺少轻链, 即单域抗体。研究证明,羊驼这个生物学特征,可为人类及家畜禽免疫学治疗开辟了全新的渠道,科学家们可以开发传染病、肿瘤疾病及免疫学疾病的新型生物制剂。
1.2.8 羊驼毛纤维结构独特。在形态学上,羊驼毛分为3 部分,即毛干、毛根和毛球。毛干是毛突出于皮肤表皮以外的部分,也称毛纤维;毛根是毛位于皮肤内的部分;毛球是毛根底端毛囊膨大的部分,也称毛的生长点。毛球的基底部有凹陷,内有真皮的毛细血管网、神经末梢及其他结缔组织突入,称为毛乳头,毛乳头为毛球细胞分裂增生提供营养和接受感觉。
1.2.9 羊驼的繁育特点 母羊驼10 月龄卵巢开始活动,12 ~ 14 月龄排卵。营养水平较好时,1 岁龄母羊驼体重达40kg,可受孕。公羊驼2 ~ 3 岁龄可进行交配。诱导排卵,交配刺激26小时后排卵,卧式交配,持续时间平均18 ~ 20min,产后18 ~ 21天可再孕。妊娠期平均335 ~ 352天,95%的怀孕发生在左侧子宫角,正常分娩一般发生在早晨到正午以前。
1.3 羊驼的生态学习性
1.3.1 羊驼具有灵性、温顺 羊驼性情和人,一般对人不发起攻击。通常用几条绳索围起做栏,在不受惊吓状态下,羊驼是不会越栏而过的。羊驼记忆力强,对于人为教识、口令和训导效果明显,因此,国外许多人把羊驼作为宠物饲养。
1.3.2 羊驼定点排泄 一群羊驼在一定范围内,有把大小便共同排到一到几个固定点上的习惯。这种定点排泄使羊驼看起来很洁净,致使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传播的途径减少了许多。
1.3.3 羊驼饮食习性 羊驼食量小,每头羊驼的食量仅为1个羊单位的50~75%,很经济。羊驼有吃饱后边卧下反刍的习性。
羊驼食草种类多,耐粗饲。在我国北方地区,玉米谷物秸秆等都可以作为越冬饲料。苜蓿是较好的饲草之一。
1.3.4 羊驼习惯运动、奔跑, 习惯适应于放牧,多给予宽范围活动的空间,既有利于动物健康生长发育又利于怀孕母畜顺产。
1.3.5 羊驼不怕寒冷和酷暑,在气温-10℃ ~30℃可以正常生活。但对湿度相对高(60﹪以上)的环境不适宜。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中国羊驼产业联合会是隶属于中国畜牧业协会骆驼分会的子分会。
联合会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羊驼产业的发展以及为中国的羊驼企业、牧民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羊驼产业联合会成立以来,不仅与山西农业大学中华羊驼生物工程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紧密的专业合作关系,也与澳洲羊驼联合会、新西兰羊驼联合会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为中国的羊驼来源及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 址:山西农业大学羊驼生物工程实验室
联系人:陈老师 18310311587
Email:170228192@qq.com